在当今社会,追星现象背后隐藏的情感需求愈发引人关注。追星对于青少年在情感需求和自我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025年,由于投身于公共领域的亲密关系研究,我开始对追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通过访谈80多位粉丝及专业人士,揭示了追星现象的多面性。
研究发现,尽管追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过度投入时间和金钱、容易偏执等,但青少年之所以热衷于追星,恰恰是因为这一行为能够满足他们在情感和自我成长方面的深层次需求,这一点往往在我们过度关注学业的过程中被忽视。
首先,追星满足了青少年被看见和陪伴的情感需求。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往往被成绩所绑架,其他需求和情感表达常被压抑。而追星,则提供了一个让青少年彼此看见、建立情感共鸣的平台。许多青少年甚至表示,正是因为追星,他们走出了抑郁症的阴影。
其次,追星满足了青少年为他人付出的需求。许多粉丝表示,偶像给予了他们力量和快乐,他们愿意以自己的方式回报偶像。例如,一些粉丝会为偶像购买音乐,努力让更多场所播放偶像的歌曲,以帮助偶像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爱的本质是给予,青少年在追星过程中实践了这一点,感受到了为他人付出的快乐。
再次,追星满足了青少年的成就感需求。对于青少年来说,追星不仅是情感寄托,更是获得成就感的途径。许多青少年通过追星学会了P图、剪辑、翻译等技能。
最后,追星满足了青少年的社交需求。在社交圈中,追星成为青少年交流的话题,让他们得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然而,我们也应警惕这些正向需求走向极端。饭圈文化的两个特征可能导致追星的价值被破坏:一是青少年缺乏爱的教育,容易在情感或正义的名义下采取极端行为;二是整个饭圈文化内化了商业资本的逻辑,使粉丝行为变得极端。
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情感价值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家长、学校应承担起这一责任,关注青少年在追星过程中的需求,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沈奕斐,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